水处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物理、化学和生物过程,对水进行净化和消毒,以去除其中的污染物、有害物质和微生物,使其达到特定的水质标准,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业用途的需求。以下是一些水处理的基本知识: 原水:指未经任何处理的天然水或城市的自来水等,也称为生水。 澄清水:去除了原水中的悬浮杂质的水。 除盐水:指水中的阳、阴离子基本上除去或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水,常见的除盐方法有蒸馏法、电渗析法、反渗透法、离子交换法等。 浊度:指水的浑浊程度,是由水中含有的悬浮物(包括胶体物质)所产生的光学效应。浊度的单位常用NTU(散射浊度单位)表示。 絮凝剂:能引起胶粒产生凝结架桥而发生絮凝作用的药剂。 总碱度: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。 酸度: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。 硬度:指水中某些易于形成沉淀物的金属离子,通常指钙、镁离子含量。 电导率:在一定温度下,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,相距1厘米的两平行电极之间溶液的电导,可以间接表示水中溶解盐的含量。 电阻率:反映水的导电能力的一个指标,水的电阻率越大,水的导电能力越差,水中所含的离子就越少。
水处理的主要方法包括物理法、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,以及这些方法的组合,即组合法。物理法主要通过过滤、沉淀等手段去除水中悬浮物和胶体颗粒;物理化学法利用吸附、离子交换、膜分离等技术去除水中溶解物和离子;生物法则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,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某些无机污染物。 在实际的水处理过程中,还包括了水的预处理、一级处理、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等不同级别。预处理主要是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和悬浮物,如油脂类物质;一级处理则是简单的物理处理,去除悬浮物;二级处理通过生化处理降解有机物;三级处理,也称为深度处理,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后水中的污染物,如加药、过滤、消毒等,使出水达到更高的标准。 此外,水处理还需要考虑排水水质等级,确保处理后的水质满足相应的使用要求。例如,《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》GB3838—88将水分为五类,每类都有明确的使用要求和标准。 总之,水处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,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方法,其目标是提供安全、干净、符合标准的用水。 |